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千千万万的优秀企业不断涌现,企业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创业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改革开放近40年风云激荡的历程。2017年9月,中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一时间,“企业家精神”成为舆论热词,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激发、弘扬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成为企业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和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甘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破壁者
——记新疆华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
“听*的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发展实业、产业报国是建设新疆华源永不磨灭的初心,发展服务于人民的美好企业是新疆华源矢志不渝的追求。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一席话道出了新疆华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华源”或“华源”)*委*、董事长李俊的心声。
二十年来,李俊始终坚持企业家产业报国的情怀,甘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破壁者,秉承“做有高度的事业”,认真践行“为员工做好事、为企业做实事、为社会做益事”发展理念,带领华源人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住宅产业化、维药产业化和热力节能减排等方面,一直引领国内行业前行,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需要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勇气
改革的历程,无一例外镌刻着“敢为人先”的烙印。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啃“硬骨头”、涉“深水区”的攻坚战,每一步都会面临来自“难”与“险”的挑战。
1994年,风华正茂的李俊做出一个令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他离开乌鲁木齐市建委下海创业了。
时值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改革春风,从改革前沿的深圳蔓延到了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对改革充满了畏惧和担忧。离开机关熟悉的环境,抛开即将升职的机遇,李俊将何去何从?
李俊坚信:听*的话没错!当他带领几个兄弟一起跨入市场的那一天起,就坚定了产业报国的决心。拥有二十余年工程建设经验的他,在新疆华源成立之初,高瞻远瞩地提出“华源要做建筑领先100年”、“坚持产业强国思想不动摇”,毅然决然地开创了新疆康居、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先河。
此时新疆尚无绿色建筑先例,各种质疑扑面而来,但李俊知道*的*策就是他的行动方向,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就是他寻求行业升级的助推力。接下来他便一头扎到绿色建筑中,带领华源二十多年来专注于国家绿色、康居工程的建设和住宅产业化发展,开发建设老百姓住得起的科技含量高、住宅品质好、功能保障全、环境质量优、绿色生命周期长的好房子,为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能耗而不懈努力着。
李俊这一担当,便是二十余年坚定不移的走住宅产业化之路,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与呕心沥血的付出。截至目前,华源已在全疆开发建设10个国家级绿色、康居示范工程小区,在新疆率先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并拥有4个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向国家申报住宅绿色建筑示范面积394万平方米,达到全国领先。
做绿色建筑,根本上是理念的问题,是精细化管理的问题,而这种管理能力,又是做人的问题。有情有义的人才能做绿色建筑。这是李俊的心里话。业内都知道,绿色建筑与住宅产业化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管理过程异常艰辛,工作量要比普通建筑多60-70%。不仅要有国家产业化标准的管理水平,更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甚至不惜以牺牲企业利润为代价。可以说,只有具有崇高责任感与追求的企业家才能做到。
二十年如一日,李俊专注于国家康居、绿色示范工程建设与管理,以此为核心引领集团旗下的建安施工、物业管理产业化发展。经常挑灯夜战搞设计、做规划;周末在办公室查图纸、翻资料;亲自去工地查看情况、督导工程施工更是常态;重点项目的申报、检查、验收,都有他声情并茂的汇报和总结。按李俊的话说,对待这些项目,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主创的《以住宅产业化为导向的国家级绿色康居示范小区开发建设》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华源集团连续荣获七届中国“广厦奖”及三届“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2012年,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落户于华源集团,华源集团推动着西北地区住宅产业化快速发展,新疆绿色建筑引领者李俊功不可没。
改革,需要企业家开拓创新的魄力
正当国家绿色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如火如荼进行时,李俊再次不畏艰难,又做了一个很多人不看好的事情,跨行业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随时都可能倒闭的老字号国企——乌鲁木齐制药厂。
兼并重组之后,接到手里的是落后的设备,老旧的厂房,还有几百名月月等着发工资的工人,药厂一下子成了华源的大“包袱”。但是,一想到攸关新疆民生健康的老字号药厂就要这样消失,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维药是几千年来维吾尔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不仅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振兴新疆民族医药发展,华源责无旁贷。”李俊深情地说。
在每次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李俊的企业家精神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把华源房产的全部利润砸进药业,也要坚定不移地把新疆民族医药发展下去。”在华源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他亲自组织力量进行攻关,优化生产工艺,从糖包衣到更利于人体吸收薄膜包衣的转变,逐渐掌握了多种国内先进生产技术,通过对劳动力和管理有效组合、大胆创新,将零散的生产管理建成系统化、科学化生产,突破了生产瓶颈。尤其是药品审批难关,他详细了解国家审批*策,不断奔波于北京和新疆两地间,终于取得药品审批关上的重大突破。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华源银朵兰确立了以感冒类、风湿类、皮肤类维药产品为主导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目前,银朵兰共有国药批准文号97个,其中维药产品11个,全国独家产品2个,国家医保品种6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个,新疆名牌产品1个。
作为企业家的这份魄力与远见卓识,成就了如今的华源银朵兰。2011年,新疆华源斥资3亿元在乌鲁木齐高新北区打造了新疆维吾尔药产业园,银朵兰成为全国规模领先、新疆首家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的维药生产基地,公司全国独家产品“复方一枝蒿颗粒”单品年销售额近亿元。2014年12月在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挂牌(股票代码:831637),成为新疆医药行业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华源银朵兰已成为新疆制药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疆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开发建设新疆奖状”等荣誉,并取得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每一次创新突破都是为了适应改革的大势。为推动维药成果转化,李俊亲自带队,指导维药产业化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共同致力于维药理论、产业化课题的研究与技能人才培养。银朵兰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平均每年占销售收入的6%左右,现已申报、实施、完成各类科技项目69项,获得专利21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乌鲁木齐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高兰草职工创新工作室”,形成了“团结、高效、守纪、攻关”的优秀产业化技术人才团队,为维药技术成果转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7年4月,新疆第一个地产科技成果——维吾尔药新药“比那甫西颗粒”成功转让于银朵兰,标志着以华源银朵兰为代表的新疆本土企业进入民族药新药研发的新时期。
“十三五”期间,建设“健康中国”全面起航,华源银朵兰已为建设“健康中国”新疆篇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需要企业家“舍我其谁”的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工作报告中这一喜人成绩让李俊感到欣慰和自豪。“脚踏实地带领企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企业家应尽的义务和天职,更是企业家应有的坚守和情怀。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华源人所有的坚持与付出、努力与奉献都是值得的。”
正是因为李俊一直坚定地做国家发展需要的好企业,做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的好企业,华源热力才一再创造节能减排奇迹,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城市供热与民生密切相关,更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李俊说:“烧得再热,收的暖气费再多,如果向我们天天生活的环境排出的是不达标的东西,对于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化企业,就是在做减法。设备和技术成本再高,不管花再多的钱,我们也要实现排放达标,甚至要到达发达国家的水平。”
说到就要做到!这是李俊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崇高体现,也是李俊做人做企业的最高风范。
当地*还没有提出煤改气的时候,华源热力就实现了国内先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即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低于10mg/m3、烟尘排放指标低于20mg/m3。当地*提出煤改气后,前期上亿元的先进设备需要更换,但李俊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
“*委、*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们再困难也得干!”他亲自带队赴天津等地考察先进的供热设备,带领华源热力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完成了10台单机容量100吨燃气锅炉建设,同时带领热力技术团队与清华大学、奥林公司合作,深化节能减排新技术,通过小试、中试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60mg/m3以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乌鲁木齐市节能减排和实现蓝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保持节能减排指标的先进性,李俊经常趁寒冷的冬夜驱车前往热力公司车间查看供热变化,实地到供热区域了解排放情况。2015年,国家环保部来疆调研大气污染治理情况时,多次到华源热力公司视察与采集数据,不但高度认可华源热力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还称赞该公司节能减排走在了全疆前列。
然而,李俊仍时刻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未停止创新钻研、精益求精的脚步。华源热力推行IDH智能热网监控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规模实施烟气余热回收技术,2016年,根据自治区*委、*完善达坂城区基础建设、消纳解决弃风用电的工作部署,他带领华源热力抢抓机遇、潜心钻研,在达坂城区率先试点风电采暖,在全国领先实现“气电互补”新型供热方式,为实现供热方式的多样化和清洁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建设“电气化新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李俊带领华源热力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李俊心中永不放弃的坚守。这分坚守带领着华源热力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使用技术示范工程”,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连续9年被乌市人民*评为“城市供热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并成为全疆热力行业摘取“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荣誉的第一家企业。
在李俊心中,华源的产业布局永远紧贴民生,企业的发展就是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基于“选择了华源的产品就能终身享受华源品牌服务”的理念,他带领华源集团决策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集团旗下的建安施工、物业管理、幼儿教育等关联产业功能,不断为华源注入新的服务内涵。华源旗下新城建筑公司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奖,拥有八位国家优秀项目经理;华源物业为国家一级资质,2017年成为乌鲁木齐市首家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企业。在创办幼儿教育公司的时候,李俊围绕幼儿的安全、健康、快乐、成长提出“吃喝玩乐”特色教育理念,目前华源金太阳幼儿园已成为乌市幼教行业中规模与专业水平领先的幼教机构之一,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两项殊荣。
改革,更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坚守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也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企业家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思想和企业家精神,弥足珍贵。
在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后,李俊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这句话放在案头,在他心中,企业文化是华源发展之魂。由他主创的《华源集团以促进人、企、社会和谐发展的‘三为’企业文化建设》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
“企业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亲兄弟”,这是李俊提出的华源团结观。冷暖有人问、急难有人帮、生老病死有人管、呼声建议有人听、成绩进步有人赞,华源大家庭幸福和谐。李俊说,“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以员工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李俊高度关注员工培养,投入3000万元人才工程建设经费,搭建起了华源特色培训体系,同时他亲自当师傅带徒弟,组织企业*委、工会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与“五小攻关”技术创新,近三年来累计培训员工61920人次。
李俊一直引领华源集团做有高度的事业,指导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落实国家产业*策,切实为员工负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责,邀员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管理中,将企业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团员工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5-20%。作为企业的*委*,李俊在企业施工旺季常常和工人一同驻扎在工地,解决技术难题,关心、指导年轻员工的成长,并为员工“冬日送温暖、夏日送清凉、节日送福利、生日送祝福”,使华源大家庭爱意满满。在员工心中,李俊不只是领导,更是长辈和亲人。李俊也因此荣获“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誉,企业被评为“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二十余年艰辛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李俊在工作中一直践行着“一丝不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追求卓越”的康居作风,他常说“山珍海味,比不上大葱馍馍吃的健康;锦衣华服,比不上纯棉汗衫穿的舒服;豪华别墅,比不上绿色康居房住的踏实”。在他看来,人到了一定层次,更多地是精神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如同新疆华源集团的“为员工做好事,为企业做实事,为社会做益事”理念所倡导的一样,要用一生精力把绿色住宅、节能减排和维药的产业化做好,为产业化发展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他15年来提交25件议案,内容涉及环保、医疗、教育、地区产业发展、中小企业扶持等方面,带领企业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上,情注新疆发展,主动开展对口帮扶,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近年来,他带领华源已累计向科、教、文、卫、城建等行业捐助资金,向地震受灾、贫困地区、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等捐款捐物3800余万元。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李俊始终扮演着“先行者”、“破壁者”的角色,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执行者、受益者。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指引新征程,带领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新目标。十九大以来,习总*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李俊一直通过各种形式带领着华源人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
*总*提出的加快全球布局,提升中国实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对李俊触动颇大,引起了他的共鸣。“改革开放近40年,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之前我们的改革是关起门来搞,如今要“走出去”, 启动“全球织网”战略,不断输出中国智慧、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未来,新疆华源将继续从战略、品牌、文化三个层面发力,并把发展品质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把品牌打造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为振兴实体经济筑牢根基。”谈到未来,李俊思路清晰,信心满满。